非常社區(油尖旺區)
非常香港自2023年3月來到油尖旺區,正式開展了第二期的「非常社區」計劃。與元朗的發展歷史和城市肌理截然不同,油尖旺區是一個已發展多時的舊區,街區規劃上不難看到上世紀初的影子。此區的街道多為狹小窄長,井井有條,加上地積比高,令區內休憩空間和設施分佈零散,同時造就了很多如後巷、天橋底和唐樓天台等另類公共空間。
戰後的油尖旺區開始轉型為娛樂商業地帶,愈來愈多草根階層的華人庶民遷入,多種代表著星斗市民日常生活的本土文化逐漸生根,例如廟街歌廳和砵蘭街夜總會的夜生活文化。時至今日,油尖旺區成為了一個多元且繁榮的消閒文化熱點,集旅遊、文化、娛樂、消閒、商業用途於一身的核心地段。
以上述的發展肌理為背景,團隊於「非常社區學堂」招募了17位來自13個非牟利團體成為學堂學員,按著各自對社區的日常觀察、個人工作經驗,分組構想出能回應油尖旺區需要的「地方營造」提案,並於「非常社區節」(油尖旺區)實踐出來。
非常社區學堂(油尖旺區)
今期學堂共有17位學員,來自13間非牟利機構或社區團體,大部分為油尖旺區內組織,關注議題遍及文化藝術、社區發展、文化保育、環境保護、長者照顧、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復康、基層扶貧、勞工權益、公營房屋及社會創新等多個服務範疇。
頭四節工作坊的內容以理論介紹和案例分享為主。過程中,學員會透過參與社區建設模擬遊戲,了解「空間」、「地方」和「社區」的關係,並認識香港的城市發展脈絡,以及與公共空間和「地方營造」有關的種種概念。及後,我們亦邀請了馬來西亞ThinkCity的經理Mohd Shahril,分享他過往參與過的項目作實例,讓學員了解做「地方營造」時需留意的實際考量。
後四節工作坊則著重技巧深化。透過遊戲及互動討論,學員會學習到各種「地方營造」技巧,包括空間的強弱危機分析、社區資源地圖及地方審計等,亦會了解到本地的場地及牌照申請步驟。此外,我們亦邀請了從事本地「地方營造」的「社區人」到學堂分享,包括仁愛堂—青年夢工場、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共融館、聖雅各福群會—東區社區發展、及明愛莫張瑞勤社區中心—開檯食飯。學員可從他們的經驗中了解「地方營造」的實際執行技巧和面對常遇困難時的應對方法。
以下是「非常社區學堂」學員的四組提案簡介:
第一組:抖一抖賽車場
要成為一個專業小車手,就要「人車合一」,賽車場會提供材料俾小車手們組合屬於自己嘅車,然後再喺專屬跑道上面一齊賽車,感受速度與激情!而星期日更會開放一場「友『兒』飛車賽(登打士街站)」,俾一眾車手交流技術,一齊喺暑假「chill」速下。
另外,要成為成功小車手背後嘅家長一啲都唔易,當自己小朋友喺極速世界忘我,又唔想係大熱天時周圍走,就可以嚟我哋嘅「抖一抖加油站」,入到嚟可以放鬆自己身心,亦都可以同其他家長一齊分享點育成自己嘅小車手,一齊加油!
#照顧者 #喘息空間 #創意玩具
第二組:[×,"誰都MK過`°''哪個沒有?▎__*
本項目旨在促進不同世代間的「MK仔女」交流,鼓勵人們學習持開放觀念,接觸和理解彼此的觀點。然而,發現網絡或現實上時有很多世代間的爭拗「我地以前…你哋呢代唔明咖喇」屢聽不鮮,認識到人們普遍都會認為自己年代是最好的,但這種觀念往往導致溝通困難、誤解或隔膜。特別在旺角,這一個不斷隨著時代變遷的地區,新的趨勢、消費習慣和玩意不斷出現,每個世代的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心目中的MK潮流年代。
所以我們試從旺角裡舊時至今的潮流作為切入點,試以連結不同世代的「MK仔女」,鼓勵大家擁抱新/舊想法和促進交流,無論你是接受新事物還是維護傳統,面對著時代的巨輪的我們,最重要的是試去抱持好奇心、嘗試接觸以及欣賞彼此,最終你便會發現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從來都不是想像中的那麼遠。
#MK文化 #跨代共融 #體驗活動
第三組:生生不「熄」
生生不「熄」,薪火相傳,正是香港的寫照。我們認為容器等於人生,要不斷注入新事物、新養分,讓容器填滿,充實人生。香港年輕人向來創意無限,自身才華不應被抹殺,更需要得到大家的認同和鼓勵,為容器加上不同色彩。油尖旺本是一個不夜區,匯聚了不同社群,希望藉以油尖旺為第一個試點,為此區年輕人注入新動力,將來延伸到不同區域,年輕人夢想永不熄滅。
你,願意和我們攜手填滿年輕人的容器嗎?
#青少年文化 #藝術體驗 #希望 #升級改造
第四組:好擠迫實驗室
旺角,已成為擠迫的代名詞。
當您約朋友去旺角食飯、行街、睇戲、買衫的同時,又有無想像過旺角居民如何生活?
當全香港,甚至乎來自全世界的遊客,都將旺角列為必到景點以及最方便的聚腳點的時候,區外人同旺角人又是否能和諧共處?
好擠迫實驗室,同你玩住試,又試住了解旺角人的心聲,從而展開一場區外人與旺角人的對話。
#旺角居住體驗 #刻板印象 #沉浸式
非常社區沙龍(油尖旺區)
*特別鳴謝Sideny Cai 的宣傳插畫
非常社區節(油尖旺區)
這次社區節於2023年8月18日至27日舉行,選址在主場地登打士街休憩處、旺角道行人天橋、砵蘭街後巷和大角咀唐樓天台。10天的活動共吸引得20,000人次參與,確實體現了地方營造的力量 。
十七位學員傾心竭力策劃提案、三十多個合作夥伴和表演單位為街坊精心預備免費活動和節目、中大建築學院師生和本地師傅共同設計場地佈置、規劃師學會及測量師學會成員、各大專院校同學及不同區內區外有心人聯同組成義工小隊,還有五十多位區內餐廳和書店老闆們願意借出舖面張貼社區節海報的。有賴各位願意不計較條件地為社區付出,這次的社區節才得以順利舉行;一個原來不算起眼的街角公園,才能被重新活用,改造成為一個能實踐街道生活,同時又為街坊和公眾帶來歡樂、並真正為社區服務的公共空間。這橫跨兩個星期的空間實驗,說明了我們不只是公共空間的用家,有權利就空間設計發表意見,更提倡了無論屬何界別,每個人在地方營造上也該有一個角色,以自己最擅長的方式,在各自的崗位上為共同創造的社區出一分力,成為社區空間的策展人(curator)。